Back

美国为何迟迟不愿意降息?或是为了全球经济大“洗牌”

ZhiKu Market News
2024-06-14 01:25:28

美联储曾希望2024年将是降息的一年。然而,随着通胀比几乎任何人预期的都更加持久,这些预期正在迅速消退。美联储主席杰罗姆·鲍威尔(Jerome Powell)在6月12日证实了这一点,当时他和他的政策制定者们表示,2024年只会降息一次,并预计2025年会降息更多,这强化了在更长时间内保持较高借贷成本以抑制通胀的想法。 交易员现在预计今年只会降息一到两次,与年初预期的六次降息和美联储官员在3月份预测的三次降息相比,这是一个重大的失望。一些投资者和经济学家甚至认为今年有可能完全不降息。 延迟放松货币政策,并将利率保持在“更长时间的高位”,对美国经济产生了重大影响,这也引起了全世界的共鸣。 1.是什么让通胀居高不下? 当通胀率在2022年达到7%以上的峰值时,它反映了商品和服务价格的广泛上涨。但现在,随着核心通胀指标降至3%以下,价格上涨主要是由持续的住房短缺推动的。必需品和汽车保险费的价格也导致通胀率仍高于美联储2%的目标。 一些人还指出鲍威尔本人过早宣布降息,这引发了金融市场的乐观情绪并推动了经济活动。以下是对每个因素的详细介绍: 住房价格约占消费者价格指数的三分之一,已被证明是最稳定的类别。尽管美国劳工统计局(Bureau of Labor Statistics)、Zillow Group Inc.和Apartment List的一些指标显示,新租约的租金增长放缓,但CPI中的相应组成部分尚未反映出这一点。 能源价格(尤其是石油价格)在去年大部分时间下跌后,在第一季度上涨。中东冲突的任何升级都有可能将他们推向更高的高度。这种上涨转化为更昂贵的汽油和更高的电价。尽管美联储官员们更愿意关注所谓的核心通胀指标,这些指标因其波动性而将能源价格排除在外,但石油和其他原材料价格的上涨很难被忽视,因为它可能表现为更高的运输和货物成本。 保险成本是通货膨胀的另一个驱动因素。租房者和房主的保险费用正以近九年来最快的速度增长,而汽车保险在截至5月的一年中增长了20.3%。主要原因是汽车现在在技术上更加复杂,维修更加昂贵。 鲍威尔在去年12月表示,降息是美联储讨论的话题,从而刺激了市场对降息的大量押注。彭博经济首席美国经济学家Anna Wong表示,这些影响相当于降息0.14个百分点,并可能使今年的CPI增加约半个百分点。 2.“长期高利率”对美国国内有什么影响? 鲍威尔暗示美联储可能会在更长时间内将利率维持在目前的5.25%至5.5%水平,这意味着房屋和汽车贷款仍将比美联储2022年开始加息之前高得多。 事实是,过去两个月,美国的平均抵押贷款利率一直保持在7%以上。融资成本阻碍了房地产市场近期的势头,潜在买家正在等待融资成本下降。供应量仍然很低,因为许多房主不愿意放弃他们在利率接近零时获得的廉价抵押贷款。 3.美联储的政策如何影响世界其他地区? 尽管美联储坚持维持利率的立场,但一些全球同行正在推进降息。上周,加拿大央行在七国集团(G7)中率先下调借贷成本,欧洲央行紧随其后。如果这些机构以及英格兰银行和澳大利亚储备银行继续其宽松周期,其货币将面临贬值的风险,从而导致进口价格上涨并破坏降低通胀的进展,但不放松可能会失去经济增长。 然而,欧洲央行排除了在7月第二次降息的可能性,一些人质疑在9月会议上采取这种举措是否明智。英国央行可能需要更长的时间才能转向降息,交易员预计首次降息将在秋季进行。加拿大央行行长蒂夫·麦克勒姆(Tiff Macklem)明确表示,尽管加元面临潜在的下行压力,但加拿大的利率政策不需要与其邻国同步。 “长期走高”的利率情景将使美元兑其他货币走强,因为美国高利率使对美国证券的投资更具吸引力,从而提振了美元的价值。随着美元的每一次升值,发展中经济体——尤其是那些拥有美元计价债务的国家——变得更加困难,随着本国货币贬值,偿还这些债务的成本变得更加高昂。
Share:
Previous

加拿大央行逆势降息 专家呼吁持续调整利率政策,警惕加元疲软

美PPI意外下降,黄金涨20美元美指跌30点,市场如何解读通胀与就业双重信号?

Next
Invest For Your Future
24x7
Live Chat
20+
Instrument
100+
Daily Analysis
Become a Plotio member
Experience trading for free

Reminder: Trading carries risks, ensures transaction autonomy, keeps account numbers and passwords properly. More

Live Support
Download APP
ZhiSheng Live
Back To Top